省联合调查组的车队驶入云岭村时,朝阳刚刚爬过东边的山脊。心怡坐在第一辆车上,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窗外熟悉的景色。离开才两天,却仿佛过了两年。
村口已经聚集了大批村民,拉着"欢迎省调查组莅临指导"的横幅。心怡一眼就看到了站在人群最前面的周远——他穿着那件熟悉的浅蓝色衬衫,阳光下像一面旗帜般醒目。
车刚停稳,心怡就迫不及待地跳下去。周远快步迎上来,两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紧紧相拥。
"你没事吧?"心怡低声问,感受到他怀抱的温度才真正安下心来。
"没事。"周远轻轻松开她,眼中满是疲惫却闪烁着胜利的光芒,"大家都平安。"
调查组的成员陆续下车,为首的省自然资源厅张厅长与刘长福简单寒暄后,立即开始工作。
"根据郑省长的指示,我们这次来主要是核实三个问题。"张厅长声音洪亮,"一是云岭村矿产资源的真实情况;二是征收补偿是否合法合规;三是村民的真实意愿。"
赵德明也随队而来,但完全没了往日的嚣张气焰,像只斗败的公鸡一样缩在角落。心怡注意到,他的目光不时瞟向后山方向,神色异常紧张。
"我们先去村委会看材料,然后实地考察。"张厅长说,"请村民代表也一起来。"
会议室内,心怡和周远将准备好的证据一一呈现。当那份王振业与鑫旺矿业的秘密协议摆在桌上时,赵德明的脸色瞬间惨白。
"这...这是商业机密,他们无权..."他结结巴巴地辩解。
"赵副县长,"张厅长严厉地打断他,"根据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》,涉及公共利益的合同必须公开。你有什么要解释的吗?"
赵德明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,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。
调查组仔细查阅了所有材料后,决定去后山实地勘察。一行人沿着崎岖的山路向上攀登,心怡和周远在前面带路。
"张厅长,"心怡边走边说,"我们怀疑县里的勘探数据有问题。按照他们的报告,矿脉主要集中在村民的茶园和祖坟区域,但根据我们找到的民国资料,真正的富矿区应该在更北面的山谷。"
"哦?你们有历史资料?"张厅长很感兴趣。
周远接过话头:"是的。我在整理村史时发现,民国二十五年曾有地质队在这里勘探,留下详细记录。可惜原件在文革中损毁了,只有老村长的回忆录提到过。"
正说着,张铁柱突然从侧面山坡冲下来,激动地大喊:"找到了!我找到了!"
所有人都停下脚步。张铁柱浑身是土,手里挥舞着什么:"老矿洞!就在那片灌木丛后面!"
调查组立刻改变方向,跟着张铁柱拨开茂密的灌木。果然,一个被藤蔓掩盖的洞口出现在众人面前,约两米高,一米多宽,明显是人工开凿的。
"这里应该就是民国时期的矿洞,"心怡兴奋地说,"资料记载日军侵华时曾封闭洞口,以防被日本人掠夺。"
张厅长命令工作人员打开探照灯,一行人小心翼翼地进入矿洞。洞壁上的凿痕清晰可见,地上散落着锈迹斑斑的工具和矿车轨道。往里走了约五十米,空间突然开阔,出现一个简陋的工作台,上面竟然还放着几本发黄的记录簿。
"天啊..."张厅长戴上手套,轻轻翻开记录簿,"这是...完整的开采日志!民国二十四年到二十六年的!"
调查组的专家们立刻围上来,如获至宝地检查这些珍贵资料。随着翻阅,他们的表情越来越震惊。
"这上面记载的钨矿品位比县里勘探报告高出三倍不止!"
"还有稀土,这里明确写了'品质上乘,储量丰富'..."
"看这里——'主矿脉向北延伸,预计可采三十年',完全不是县里说的'分散小矿体'!"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